当前位置:胃胀>>并发病症>>胃胀反酸胃痛嗳气,这是肝气不舒伤了>>
人吃五谷杂粮,没有不生病的,其中最多的疾病,其实就是胃病了。很多人都被胃胀、胃痛、反酸、嗳气等胃部不适所困扰。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他们可能都与肝具有密切的关系,如果能够及时养肝,这些症状可以很快得到缓解。
1.胃胀痛,多由肝气犯胃所致
症状表现:胃胀、腹胀,胀痛,而且与情绪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,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胀痛尤其突出。情绪缓解后,胀痛的症状也会缓解。放屁会比较多,总是不由自主的叹气。
治疗原则:疏肝和胃,顺气止痛
处方用药:柴胡疏肝散加减,使用药物如柴胡、芍药、川芎、郁金、香附、陈皮、枳壳、佛手、甘草等。
2.反酸水,肝火犯胃,胃气上逆
所谓反酸水,就是总感觉到胃里面的东西向上涌,有酸水涌到喉咙处,尤其是在睡觉的时候容易出现,甚至因此被呛醒,要咳嗽好久才能在睡着。这其实和肝气郁滞,横逆犯胃,导致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有一定的关系。
有时候还会有特别难闻的气味返上来,这种人平时情绪容易暴躁,胁肋胀痛,口干口苦等。
治疗原则:清肝泻火,和胃降逆。
处方用药:左金丸加减,使用中药如吴茱萸、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乌贼骨、瓦楞子等。
3.痞满,肝胃不和证
所谓痞满,其实就是胸闷,腹胀,没有食欲,总感觉到胃里很满一样的病症。甚至感觉到心口下像有一团东西堵在那里一样,但是用手去按的时候,又发现实际上没有东西。
这是肝气郁滞,胃气阻塞,不能下降,堵塞在局部所致。
治疗原则:疏肝解郁,和胃消痞。
处方用药:可以用越鞠丸合枳术丸,使用药物如香附、川芎、苍术、神曲、栀子、枳实等。
4.恶心、呕吐:肝气不舒,胃气上逆
表现为情绪激动时突然胃满,想呕吐,恶心。伴随有胸胁胀痛,总是想叹气,胃里面总是有很多气体的感觉。
治疗原则:疏肝理气,和胃降逆。
处方用药:四七汤加减,使用药物如苏叶、厚朴、半夏、生姜、茯苓、大枣等。
5.呃逆,胃气上犯
所谓呃逆,其实就是连连不断地打嗝,胃里向上排气,情绪不好的时候症状突出等。
治疗原则:顺气解郁,和胃降逆。
处方用药:五磨饮子加减,使用药物如木香、乌药、枳壳、沉香、槟榔、丁香、代赭石等。
中医认为,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,脾胃不好,人就没胃口吃饭,没胃口吃饭,人就会得不到营养供应,体质就会下降,更容易生病。
肝气不舒,学会养肝从肝气不舒的诱因可以发现,情志不遂、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导致肝脏功能异常,因而,养肝需从三方面入手。
情志养肝,说的是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,不管遇到什么时候,都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,不要动不动发脾气,避免肝气不舒,导致肝脏受损。
起居养肝,是指要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,保证早睡,使睡眠时间充足,才能减轻肝脏负担,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。晚上十一点之后就应该进入睡眠状态了,这时候肝脏的排毒已经进行工作状态,熬夜会增加肝脏的负担。
运动养肝,则是要保持足够的锻炼,每天最好都抽出半小时的时间进行运动,在运动的时候,血液循环能够得到促进和加速,肝脏也更活跃,从而达到养肝的功效。
除此之外,中医疏通肝气也讲究平肝、舒肝和清肝。
所谓的平肝,指的是通过中药物起到压抑、制约的作用,是治疗肝阳上亢的主要方式。中医认为,“肝血充足,则肝体得养”,通过平肝抑阳,使气体顺畅,血气畅达到肝脏,则能缓解头晕、耳鸣、失眠多梦等症状。
舒肝,则是舒肝理气,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指出“木郁达之”舒肝正是遵循这个理念而研究出的治疗肝郁的方法,通过疏通气机,使全身气机升降的通道畅通,因而肝郁引起的月经不调、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缓解。
《类证治裁》指出:“肝为刚脏,职司疏泄,用药不宜刚而宜柔”,清肝则是指用枸杞子、当归等中药物清肝解郁,一方面可以滋养身心,另一方面可以调理肝脏,改善肝气不舒的症状。
很多人都不重视肝脏健康,往往等到问题很严重的时候才紧张,若是平时注意养肝,烦恼自然减少,因此,多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