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某,女,58岁。胃胀打嗝,痞满不适,略痛,10多年断续治疗,效果欠佳,观其方药,皆理气和胃降逆类。舌色偏暗红,前中部少苔,根部薄黄腻;脉沉无力,右脉弱于左脉,且右寸按之几无。
笔者前四诊也按和胃降逆的常法治,或加暖胃行气,或加活血止痛,效果都不理想。
第五诊时,反复考虑脉象,用补中益气汤,黄芪用至40g,加桂枝、乌药、元胡,后3味前几次都曾用过,不算新加。复诊,患者非常欣喜,各种症状都明显缓解,按法续进,渐入坦途。
●按:笔者在《医门初窥1》曾讨论过,胃作为水谷之海,六腑之大源,它的首要功能是敷散津气,而不是主通降。
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云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。”此是宣散在先。只不过,六腑以通为用,以降为顺,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”,胃主通降的功能特性太深入人心,而和胃降逆也确实临证中治胃胀打嗝最常用的方法,所以用升提法治胃胀打嗝不多见,看起来又与常理相悖。
但脉象所示,右脉沉弱,右寸更甚,是气虚于中,不升于上,是知此胃胀打嗝不是失于通降,而是失于正常宣散,故用补中益气汤升散取效。在“失验篇”笔者就收录一例误治,虚胀误于下气,后用补中益气救误。
本文摘自《医门初窥2——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》
内容简介
本书上承《医门初窥1》,以医案形式把《医门初窥1》所讨论到的理念落在临证实处,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。
医案分验案与失验案,是作者临证情况的真实反映,从正反两方面示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。在医案的选取上,力求每则医案一个话题,每则医案一分收获,故多选具有启发性、话题性的案例,详细写出作者的辨治思路及思考过程。如感冒类中,阳虚感冒和阴虚感冒,就分别探讨了灵活看待因时制宜的原则,及体质与病证的离合关系;哮喘案就探讨了“方证辨证与脏腑辨证”;暴盲案谈到“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结合”;胃胀提出“胃病治表”“胃气上逆,治在升补”的非常规用法。
失验案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诊治失手的案例与反思。对于医案的学习来说,失验案的教训或许更能予人警示,从反面的失败中提高正面的成功率。
医话部分则紧扣临证实际,结合作者临证的真实情况,包括作者亲历体会,从方剂学的角度探讨了补中益气汤、桂枝茯苓丸、止嗽散、葛根芩连汤等方的运用心得,从病证的角度探讨了哮喘、牙痛、湿温等病证的辨治思路。“用药如用料”“先避其害”等文则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用药心得。此外,对六淫学说、半表半里等知识点,作者提出较独到的见解,以供商讨。
作者简介
曹毅,男,年12月生,重庆合川人,中医硕士,副主任中医师,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。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,供职于医院中医科。参编《脉诀汇辨校释》(编委,年),《谈允贤〈女医杂言〉评按译释》(副主编,年),外此,乏善可陈。
从学20年,惭愧的是引领我步入中医殿堂的并不是“发恻隐之心,救含灵之苦”的宏愿,那时还不懂,而是一份好奇。这份好奇很快变成惊奇,惊讶于中医世界的点点滴滴,时常让我想起梁遇春形容徐志摩惊奇的眼神:“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,又好像正在一叶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。”透过中医学这扇窗,能不能窥见人生的谜和宇宙的神秘,这答案恐怕将用一生揭晓。庆幸的是,这份惊奇至今还在,但愿还会一直保留。
长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