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胃胀>>胃胀诊断>>脾有湿胃胀,头有湿范困,肾有湿尿浑,心有>>
我们常说,脾胃是湿气产生的根源所在。而湿邪一旦出现,就容易布窜到全身,累及整个机体。而这就意味着,我们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辨别之法来寻觅湿气的踪影。
接下来,就根据各个部位的症状表现,来追踪体内湿邪的所在!
①心中有了湿会有哪些表现?
心中有了湿,最典型的体现就是胸闷。
严格来说,这是湿阻心气而导致的胸痹心痛。只不过,对于很大一部分轻症患者来说,可能还达不到“痛”这一体现,而是表现为“闷”,最常见的称呼可能就是“胸闷如窒”。
其主要表现为:胸中气塞,呼吸不畅,胸闷、不渴,精神不振,舌苔白滑,脉象濡。
以上情况,就是湿气内停,胸阳不展,心气不利受到阻滞所导致的。就好似有一团黏黏糊糊的胶水,把心给包裹住了一般。使得心气无法运转,于是发生了上述问题。
②肾中有了湿会有哪些表现?
肾与膀胱互为表里。要是肾中有了湿邪,可能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膀胱,于是形成了膀胱湿热证。
主要表现为:尿色浑,尿色黄,甚至微微发红,排尿时,尿道有灼痛感,同时还伴有尿频,容易发热、口中发苦,便干,舌苔黄腻等。而这在现代医学看来,就是泌尿系统感染。
而这就是湿热之邪困遏下焦,使得肾的气化失司、水道不利,火性急迫,因此就容易尿频。
③头部有了湿会有哪些表现?
头部有了湿邪,就容易被湿气所困。其主要表现就是嗜睡。
我们的头部为清阳之府。若是一身的清阳之气汇聚于头部,我们就表现为精神饱满、矍铄,头脑反应敏捷,注意力集中,精力充足。
若是脾胃有湿邪,湿邪上泛头部,就会阻遏清阳之气的上升。于是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总想睡觉、困倦、记忆力减退,注意力不集中。
而这样的情况,主要在两类人身上特别易见;
一类是肥胖者。
另一类就是高龄老人。
当然,若是任由这样的情况持续发展下去,就很容易患上诸如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。
④脾中有了湿会有哪些表现?
脾为生痰之源。若是湿邪一旦产生,往往第一个影响的就是中焦脾胃的运化。这其中,较为典型的就是胃胀。
在中医里,专门有一个症候,就叫寒湿困脾证。而寒湿困脾主要在急性、慢性胃炎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慢性肝炎等患者身上比较多见。
其主要表现为:胃脘部闷胀,口腻,不思饮食,头身困重,有时会恶心欲呕,口不渴,肢体略有浮肿,小便可能会比较短少。
而这样的人,一般舌体较为胖大,舌苔白腻或是白滑。这就是湿邪困阻中焦,中阳受困,脾胃升降失职所引起的。
湿气重要如何改善?
一祛脾胃之湿
在《和剂局方》中有记载,平胃茶,能除湿、健脾、行气。若是舌苔白腻,腹胀便溏,食欲不振、恶心欲呕、口中黏腻。
我们可以准备苍术,厚朴,陈皮,甘草,研成粗末拌匀,每一次取适量代茶。
二温阳化湿
在这里,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给大家。当然,这也是央视养生节目中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老先生所推荐的,简单易操作。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的贴肚脐,它可补阳气、祛湿邪、健脾胃。
该方法最早是由南怀瑾老先生记载于《我说参同契》中:
原方为:用七八颗花椒,一颗桂圆肉,一点艾绒调配好后,捣碎,敷于肚脐处。
肚脐处在中医里,有一处重要的穴位,叫作“神阙穴”,与我们的真气、真阳相连,可大补阳气。同时又与任脉、带脉、冲脉相汇,系与五脏六腑。所以在此处用,效果是不错的。上述的小配伍,之所以将其称之为“万病方”,是因为它能温气、散寒、祛湿。
将肚脐贴贴上。要是清阳之府内的阳气被阻遏,还能化散湿邪、升发阳气。若是脾胃有湿邪、寒邪,导致腹部冷痛、喜温喜按、不思饮食、头身困重,就会有所改善;要是体内湿气大,就比如说,体胖、浮肿。就能化散湿邪,肚腩就会有所改善,睡眠质量也会有所提高;脾胃之气恢复,胃的受纳、脾的运化也会恢复,气血生化之源自然就会没问题。
此外,这个方法的制作也很简单,只需要准备艾绒、桂圆、花椒、枸杞、酸枣仁,就可以自己在家中做出来。要是实在不想做的,也可以直接使用成品的肚脐贴。要是湿气重,有上述情况的话,不妨试一试。
买二发三北京同仁堂肚脐贴全新升级配方30贴/盒小店月销量¥7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